
张守毅,
ancien étudiant en programme propédeutique à l'économie, nous parle de son parcours et de ses projets
Tu es ce que tu fais
你即你所为
张守毅
Introduction
刚知道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是崩溃的。算起来,从前做过的演讲分享大大小小不下二三十场,但写成文字的形式,这是第二次。上次写分享,人在北京微软大楼里,因为工作不能回学校给队友们开年会,不得已写成了文字;这次分享,人在法国索姆河畔的北方小城里,伴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,构思着该写点什么。掐指一算,你们看到它的时候应该是大年初一。新年新气象,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新年快乐,也希望接下来的内容(宝相庄严严肃正经拈花一笑脸)能带给你一些帮助。作为一个比较奇葩的过来人,我不打算写太多的实践经验,适用性感觉不太高。我想跟你聊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:我是谁?我在哪儿?我要做什么?(对,就是B站直击灵魂的朴素哲学三联,结构就是折磨你们千万遍的synthèse)
1. Qui suis-je ?
当我决定要出国留学的时候,我一直在强迫自己思考一个问题:我为什么要出国留学。逃避工作?继续深造?开拓视野?享受生活?还是准备移民?好像都有一些。直到最终站在戴高乐机场,我都还没一个明确的答案。现在想想,其实哪是没有答案,答案早就有了,只是潜意识里的我不愿意接受。我妈很早就说,我是中老年妇女的偶像,因为平时总是有些过于老成,所以性格对于长辈们总是讨喜。一直都叛逆地想证明自己是年轻人的我,内心是拒绝让自己过于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——我就是出来颓废迷茫的 !然而打脸的现实是,我现在正在准备申请材料,跟着导师继续读博。而在ISPA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,是Marine办公室里张载的“横渠四句”: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如果说过往教过我一些什么的话,那就是有因必有果——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结果,这几乎是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。所以现在的我,是以前的自己作出来的;而未来的我,要看我现在怎么作。以往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,社会阅历和行事性格,都已注定了我最终还是会走上学术这条不归路。自己作出来的路,跪着也得把它走完。然而这个纠结拧巴的过程带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,在继续学术的同时兼顾了实践。本科阶段四个项目的管理运营和在500强的实习工作经历,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切实际的行事方法(认识了忘年交——赛默飞世尔科技的中国区副总裁孙建一老师,也得到了很多其他公司高管们的指点)。学术和实践结合在一起,其实就是实用主义(pragmatisme),这也几乎是一个现代经济学人所必需的。
所以,无论你是不是已经身在法国,都请你在今天静下来好好跟自己聊一聊,想清楚“你是谁”这个问题,跟潜意识里的自己达成一个和解:我是谁?我的性格是怎样的,我有哪些能力,我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。这些问题暂时可能想不明白,但一定要多想,因为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,总会有一个因缘契机让你豁然开朗,帮你认清明天的去向,不忘昨日的来处。
2. Où suis-je ?
这当然是个废话。我们都在或者即将要在这个全世界最花式作死,最矫情,最奇葩,但依然还没有玩完的法(fà)国。在这个问题背后,要想清楚另外一个问题:我为什么要来法国!?(两种情绪请仔细揣摩)我来法国以后能做什么!?(encore揣摩)法国什么时候玩完!?(自己悄悄地揣摩)
法国对于我是一个执念。历史记录中的法国,美术史上的法国,哲学流派中的法国,文学世界的法国,和地理书上的法国,这只高卢雄鸡太过骄傲固执,这个浪漫的国度太过风情万种。说来也巧,我十二岁的暑假在家里见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法国人,EHESS的Elizabeth教授,英语勉强刚够对话的我就跟她比比划划磕磕绊绊地聊了很多。刚到法国的时候认识了Florine,去巴黎她上班的书店闲逛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书,打开发现里面的图片不就是我家么?翻过来见到作者照片才发现就是Elizabeth教授。生活总是兜兜转转,不经意间就是一次不期而遇。这让我突然意识到,来法国或许是命中注定。当我试着接受这个“必然”之后,就开始认认真真地思考在这里我能做什么。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。在ISPA认识了幽默风趣(虽然他的点一般人不好get到)的Nenovsky教授,他的帮助和鼓励慢慢帮我明确了答案。后来他成为了我的导师,接下来还要接着跟他读博。
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四种人存在:有家人陪伴,有高人指点,有贵人相助,有小人折腾。处在一个环境下,我们就得快速地接受并习惯它。接着尽快地搞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,审视自己所掌握的资源,利用这些去探寻自己的前路,蹉跎迷茫怨天尤人都于事无补,只会白白消耗我们的青春。就像经济学里讲的那样: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无限的欲望,追求效用最大或成本最小。(这是一碗比较学术的鸡汤)
3. Qu’est-ce que je dois faire ?
结束了前两个认识论(épistémologie)的问题,这就要进入方法论(méthodologie)阶段了。接下来该怎么做?说实话,我也不知道(就是这么尴尬)。但毕竟我是一个有操守的深度强迫症(obsession)患者,既然选择了这种三段式的结构,编也得把套路编完,保持对仗工整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。
正经地说,其实这是一种本能。当我们已经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搞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之后,本能驱使会自动形成一条适合自己的获取路径,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。唯一干扰我们的,是惰性。但惰性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有多想得到我们想要的,获得的欲望越强烈,惰性就会离我们越远。克服惰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规律且自律的生活习惯。根据21天习惯养成法,一点一点地给自己划分目标,把一套适合自己作息的生活流程坚持一个月,基本也就成为习惯了。好的习惯源于自律,自律给你自由(这真不是Keep的广告)。
我们中国有句谚语: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”这适用于别人,也同样适用于自己。生命无时无刻不将我们的所作所为一笔一笔记录下来。最终,我们就是我们行为的总和。每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既成事实都是我们从前行为的总和,它无法回避,总要面对。就像我们批评小鲜肉演技烂的时候,总会有脑残粉跳出来说“你知道我们XX有多努力么”。我不知道。我只知道事实胜于雄辩(事实一再证明脑残粉的战斗力胜过熊猫,对没错,我们的国宝圆圆滚滚憨厚可爱,但战斗力是熊界翘楚。这货是熊不是猫),结果证明一切。
Conclusion
上坡路总是不好走的。成长和发育需要时间和滋养。独自一人身在异国他乡,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,时常还要怀疑一下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。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,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。要记住,我们日复一日地写下自身的命运,因为我们的所为毫不留情地决定着我们的命运。Nous sommes ce que nous faisons !